央视网评丨没有文化的特色小镇,是没有灵魂的

来源:央视网  |  2019年09月11日 10:43
央视网 | 2019年09月11日 10:43
原标题:
正在加载

【编者按】近年来,特色小镇在各处拔地而起,是助力供给侧改革、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。遗憾的是,不少特色小镇变成“政绩小镇”,重地产轻产业、重开发轻管理、重商业轻文化的现象比较普遍。如何对错误方向纠偏并跳出发展陷阱?

今天,《央视网评》推出“特色小镇怪象多”系列评论第三篇。

市井百态,寻常生活,最能抚慰世俗心,最具人间烟火气。

特色小镇被人们寄予“记得住乡愁”的遐想。我国历史悠久,文化昌盛,各地域、各民族都有拿得出手的文化特色。知名特色小镇中,苏州震泽丝绸甲天下,浙江横店以影视拍摄而闻名,大理喜洲白族民俗独具一格……
 
可惜的是,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,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,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,在商业化、地产化、同质化的路上走偏了,造出大量的赝品景观,让人审美疲劳。正应了那句“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,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”,背后的问题值得反思。

特色小镇建设,重外观、轻内核。这个内核就是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。常见的误区是用做地产的思维建小镇,大拆大建,迁出原始居民和生产生活,取而代之的是“冷冰冰”的钢筋水泥、公寓酒店,处处是“人造盆景”,照搬欧式洋房别墅,或江南小桥流水。初看富丽堂皇、古色古香,细看各地造型都差不多,给人一种“南橘北枳”的感觉。人们寻找的是与拥挤喧嚣的城市不一样的感觉,是千姿百态、小而精致,而不是大而划一。

特色小镇建设,重商业、轻文化。小镇如果没有文化,就等于没有灵魂。开发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“资本搭台、文化唱戏”。不错,商业是文化的重要经济支撑,然而很多地方在开发的时候,过度重视商业利益,小吃一条街、购物一条街,忽略了文化创意,导致商人来了,艺术家走了;消费产业来了,文化产业走了。也有重视文化建设的,但多用舶来文化,甚至是低俗文化,这也等于没有文化。结果往往是,文化不够,地产来凑;特色不足,吃饱喝足。

文化和商业,不是二选一,而是相辅相成的。文化的感召力和神秘感,激发人们来旅游学习、投资创业、安居立业。有了人气支撑,地方的经济产业才能自我循环,反哺文化培育。我们并不惧怕商业化,担心的是过度商业化、唯有商业化,涸泽而渔。立足当地文化,能做大做强产业,产生聚合效应,例如茅台酿酒小镇、景德镇陶瓷小镇、南浔善琏湖笔小镇等,无不是文化特色鲜明和产业旺盛繁荣。

文化来自传承,更需要包容和人情味,方能历久弥新。例如,乌镇以江南水乡文化闻名,后来又融入互联网这一新的元素,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,进一步吸引世界精英的目光,助推产业的升级。小镇的后来者未必都是土生土长的,但他们爱上这座小镇,也许是为这里的一个传说,一座老宅,一杯浊酒,一次回眸,他们记住这里、贡献这里,漂泊的心留在这里。

特色小镇不一定是人群熙熙攘攘,但一定是让人流连忘返。商业驱动带来小镇短期的人气和效益,唯有深挖文化的魅力才是发展的持久引擎。失败的经验教训已经不少,切莫再商业至上,让人去了一次不想再去第二次,使得小镇陷入死亡的“陷阱”。特色小镇回归文化,充满烟火,才能生机四射。正如那首著名的小曲唱道:“小城故事多,充满喜和乐,若是你到小城来,收获特别多。”

编辑:薛姚 责任编辑:
点击收起全文
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
|
返回顶部
最新推荐
精彩图集
正在阅读:央视网评丨没有文化的特色小镇,是没有灵魂的
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
手机看
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
A- A+